20

成立时间

50

每年新增客户

150

制造业领域IT/IE专家

1410

深度经营战略合作企业客户

关于我们

ABOUT US
大工翼云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聚焦行业标杆引领技术赋能

大工翼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是大连理工大学洛阳研究院与大连天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高科技公司,历经20年沉淀,凝聚了一批在数字化工厂转型领域有着深厚功底的实干型专家和大量客户群体,其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工厂平台系统,已经在超过1000家制造业企业得到深度应用。目前在大连、青岛、淄博、洛阳、苏州、珠海等六座城市设立独立公司或分公司,分别面向东北、山东、华北、中原、华东、华南地区进行技术研发、业务拓展、人才建设和系统交付。 大工翼云的数字化工厂系统聚焦于装备......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痛点

PAIN POINTS
A 缺方案,不敢转

中小型实体企业,缺乏具有专家深入调研后落地规划的,具有因地制宜的个性化前瞻性方案,并且能够让企业中高层 管理者信服、豁然开朗,统一思想,明确方向。

B 缺技术,不会转

中小型实体企业,在实施数字化转型时,企图通过引入外部几个成品软件就能包打天下的思路是错误的,不现实的,但 自己苦于没有专业的系统技术、也不具备团队环境,导致转型起来困难重重。

C 缺数据,不能转

面临着在转型过程中,缺乏企业内部数据的汇聚,缺乏数字化扫描诊断,缺乏有的放矢的解决之道。即使有数据,也 缺乏有效的分析和使用方法。而另外一种缺乏是指缺乏行业数据予以指导,对比和分析。

D 缺资金,不愿转

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以市场、订单和关键人才为主,很难有资金或者充足预算来完成数字化改造。

E 缺方向,转不对

制造业门类很多,千差万别,如果不能在垂直行业内获得深度转型成功的经验,如果方向选择错误,在一条被验证行 不通的道路上持续摸索,对企业原本紧张的财力、物力是极大浪费,关键是耗费大量的时间。

F 缺人才,转无力

实体企业内部最缺乏的是数字化转型领军人物,以及围绕领军人物的核心应用团队,即懂业务又懂IT,而且能够深度沟 通,获得团队信任,否则规划好但落地困难。

G 缺执行,转中止

实体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质疑层出不穷,中途受到挫折的案例比比皆是,太多的数字化转型犹如鸡肋,食 之无味,弃之可惜。距离当初设想的收益性,大打折扣,甚至以放弃告终。

解决方案

SOLUTION

智能制造领域多年的积累

软件机器人“小翼”在数字化工厂各环节得到广泛部署
  • A

    双一流工科大学校企联合,掌握前沿科技及理论支撑

  • B

    长期扎根一线企业实践,具有丰富的数字化转型成功落地经验

  • C

    技术支撑与业务支撑双螺旋迭代

  • D

    平台产品、行业应用、客户个性化定制的高度融合

公司新闻

NEWS CENTER

经典案例

CLASSIC CASES
联系我
产教融合双冠闪耀 | 天翼助力大工学子问鼎全国工创赛与机器人大赛!_大工翼云

产教融合双冠闪耀 | 天翼助力大工学子问鼎全国工创赛与机器人大赛!

近日,全国两项顶级大学生工程创新赛事相继落幕,由我司深度参与和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智能制造实训平台结出硕果,学生团队表现惊艳,捷报频传:

双冠加冕,充分验证了我司与大连理工大学以智能制造产线为依托的产教融合模式,在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工科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


产教协同:打造真实工训场景与创新摇篮

成功的背后,是强大的平台支撑。

我们为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打造的 “智能制造产线”及其“自主设计与虚拟调试实践教学平台” ,将真实的工业场景和工程管理经验融入教学环节,成为了同学们创新实践的强大摇篮,集虚拟仿真、产线设计、机器人控制、算法开发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从“虚拟世界”的数字化建模到“物理世界”的实体机器人调试的全链条实践环境。

董事长张煜作为《制造管理工程基础》课程的客座教授,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生产系统优化方法及数字化产线建设经验带入课堂,为学生构建了涵盖设计、仿真、生产、管理的全链条知识体系。


双线突破:虚拟与实体赛场同时问鼎

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

在工创赛中,两支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参赛团队在智能制造赛道中双双斩获全国特等奖,分别荣获冠军与第六名的优异成绩。

image.png

其中荣获冠军的是由智能制造专业耿思睿等同学组成的团队,利用课程中所学的虚拟仿真技术与产线优化知识,开发了“基于V轴的虚拟仿真建模系统”。该项目深度融合了五轴数控加工、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其创新性和出色的应用前景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认可。

image.png

另一支参赛团队的"智能制造产线设计"凭借先进的产线规划与创新设计,荣获全国特等奖第六名,展现了我司共建教学平台在产线设计与优化方面的强大实力。

“答辩中,企业专家提出的关于用户需求和产品差异化的问题,正是我们课程中反复强调和训练的重点。”耿思睿同学表示,产教融合课程所培养的系统思维和产品意识,是他们脱颖而出的关键。

image.png

该项目在全国总决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工程场景数字化方向冠军,充分体现了我司与高校合作模式的成功——通过共建课程、共建平台、共育人才,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真实场景、真实需求的教学与训练模式,让学生不仅掌握技术,更理解技术如何落地、如何创造价值。


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人形机器人专项赛)

在机器人大赛中,由未来技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等本科生组成的 “ru8ikACY” 团队,在王飞龙老师指导下,同样基于上述智能制造产线平台进行开发。

团队成功应用WBC-MPC人形机器人控制算法,结合精准鲁棒的视觉识别技术,让机器人出色完成了复杂地形运动控制、自主导航与避障、物流分拣等多项任务,展现了极高的技术完整度,最终以并列第一的成绩夺冠。


image.png


融合赋能:产教融合模式的系统性胜利

两项冠军,一虚一实,相辅相成:

智能制造冠军,体现了在数字化设计、系统建模与前沿工程思维上的深度。

实体机器人冠军,体现了在算法创新、智能控制与集成应用上的高度。

这充分证明,我司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的产教融合模式,不是单一技能的培训,而是旨在培养学生完整的创新链能力——从概念设计、虚拟验证到实体实现、系统集成。这种能力正是未来智能制造领域所需的核心竞争力。


展望未来:共创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新范式

双冠成绩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证明了“专业课教学+工程训练平台+创新项目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机制模式的巨大成功。

我司将继续深化与大连理工大学的战略合作,持续将最前沿的工业技术、管理经验和工程案例注入教学环节,共同打造智能制造领域产教融合的新标杆,为行业输送更多“既懂技术又懂工程、既会创新又能落地”的顶尖人才。

成就学子,就是成就未来。我司将继续秉持“深耕教育、赋能产业”的理念,与高校携手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的高层次智能制造人才,为行业发展和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上一篇:第二期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创新平台闭门会纪实没有了